內容摘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將會創造企業和社會可共享的新增價值,從長遠來看,企業自身的發展將從中受益。本文介紹了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而創造共享價值的理念和途徑,以及基于價值創造理念,企業商業模式和對外報告形式的改變。
關鍵詞:社會責任 共享價值 商業模式
“企業應該履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的共識,但是仍然有部分企業存在疑慮,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將會導致自身經濟利益的凈流出,管理者存在抵觸情緒。本文從理論上說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和社會而言是一種雙贏行為,將會產生企業和社會可共享的新增價值。
一、價值創造理念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核心理念是共享價值創造。即企業應該以戰略的思維管理財務、制造、人力、智力、自然和社會等資源,以使企業價值與利益相關者價值乃至社會價值相一致,在實現企業自身價值的同時兼顧利益相關者價值和社會價值。價值創造這一理念深刻體現了現代企業目標的發展趨勢,即從股東價值向利益相關者價值發展,從企業價值向社會價值發展。
股東價值最大化強調價值的創造,而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強調價值的分配。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與股東價值最大化結合,實現了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融合,這將有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和社會的相互依賴體現在“由內及外”和“由外及內”兩個方面。一方面,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即產生“由內及外”的聯系。企業價值鏈上的幾乎每一種活動都會和外界發生聯系,繼而帶來或積極或消極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企業活動給社會帶來影響的同時,社會條件也會給企業施以或好或壞的影響,即產生“由外及內”的聯系。企業在實踐中必須把社會利益融入核心理念中,從企業價值鏈和社會環境中找出企業與社會共贏之間的“交叉點”,以此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經營方式。
二、共享價值創造全新商業模式
共享價值創造理念重新設定了企業活動的邊界,開辟了企業戰略視野,啟發企業以嶄新的視角發掘新需求、新產品、新顧客、新市場以及有待創新完善的價值鏈管理方法。創造共享價值的三個主要實踐途徑分別是:重新審視產品與市場;重新定義價值鏈的生產力;推動地方產業集群的發展。
1.重新審視產品與市場
社會有著源源不斷的巨大需求,企業創造共享價值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楚地識別產品或服務中包含的社會需求和利益,以及正在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社會公害。這些影響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科技變化、經濟發展以及社會議題的轉變而不斷變化的。企業緊跟社會發展步伐,持續探索社會需求,有助于發現新商機,挖掘曾經被忽視的市場潛力。例如,在發達國家,清潔能源領域的研究開發快速發展,不僅有助于環境保護,也為企業帶來新機遇。
2.重新定義價值鏈的生產力
企業的價值鏈與眾多社會問題密切相關,如自然資源的利用、員工健康與安全、工作環境與公平待遇等。企業普遍認為解決這些社會問題需要支付昂貴的成本,但實踐證明,企業解決社會問題的行為并非會增加企業成本,反而會增加企業的總體價值。例如,治理環境污染,但是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可以通過應用更好的科技手段來改善環境問題,這將不必耗費企業多少額外成本,甚至可通過改善資源使用效率和生產效率,節約整體成本。實際上,當企業遵循價值共享原理處理價值鏈中涉及的社會問題時,協同效應會被放大。企業如果重新審視價值鏈的生產力,改變只強調縮減短期成本的想法,便可更好地開展共享價值的實踐。
3.推動地方產業集群的發展
任何企業都無法獨立存在,企業的發展與成功離不開其他企業和社區基礎設施的支持。企業的生產力和創造力都受產業集群的影響。產業集群包括相關企業、供應商、物流系統、產業組織、科研機構、貿易聯盟以及標準組織等。在所有繁榮發展的區域經濟中,都有引以為傲的產業集群,如美國的硅谷和北京的中關村,它們對促進當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創新能力與競爭力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產業集群條件不足,則會讓企業承受內部成本。例如,教育資源的缺乏導致員工素質能力偏低,企業則不得不為此提供額外的培訓代價,而性別或種族歧視則會削弱企業的人才庫。企業建立產業集群或處理產業集群基礎條件的缺陷或不足時,就能創造共享價值。例如,企業培養或吸引有能力的供應商,可產生很多采購方面的效益??梢?,通過創造共享價值,致力于促進社區產業集群的共同發展,能夠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三、共享價值創造理念推動企業報告改革
共享價值將會成為企業的主流價值觀,即企業將會開始追求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協同發展。企業應探索一種價值共創共享的全新組織和運行模式,重新界定企業與社會的關系,重新塑造企業的使命和價值觀。這無疑將給企業帶來最根本和最深刻的變革。相應地,企業報告體系也必須做出根本性改變。
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大多數為傳統的財務報告。該類財務報告主要致力于向利益相關者傳遞企業財務方面的信息。進入21世紀后,隨著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利益相關者開始要求企業披露環境、安全、健康等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非財務信息。在這一背景下,綜合報告應運而生。綜合報告即涵蓋企業財務與非財務信息的公開報告。
2012年我國財政部副部長、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長李勇指出,綜合報告框架的理念將會對中國提供有益的借鑒,推動中國企業報告的改革。自2006年國家電網發布我國首份綜合報告以來,我國已有500余家企業對外公布了綜合報告,同時我國企業公布的綜合報告的質量以及所涉及問題的廣度與深度也在逐年上升。
企業編制綜合報告的目的在于:第一,將企業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結合起來,并把影響企業創造價值的重要因素貫穿其中,建立一個連貫和高效的報告體系;第二,向投資者報告企業價值創造的資源配置情況;第三,加強對企業資源(財務資源、制造資源、人力資源、智力資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關系資源)的責任管理,并促進企業利益相關者對這些資源之間關系的理解;第四,加強對企業價值創造的整合思維能力、綜合決策制定能力和執行能力的關注。與傳統報告相比,綜合報告使得報告使用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企業過去、現在和未來價值創造的來龍去脈。
綜合報告將企業戰略、治理、業績、前景和財務、環境、社會等重要信息綜合在一起,以揭示并強調這些信息的內在聯系,使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經濟價值之間的關系更加明晰,這將有利于管理層探索出創造共享價值的機會,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從而實現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最大化?!?/span>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批準號12XNJ015,項目名稱:以行業為基礎的業績自利性歸因案例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1]Freeman,R.E. & Reed D.L. Stakeholders and Stakehold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3,Vol.25(3).
[2]Michael C.Jensen,Value Maximizati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Unfolding Stakeholder Thinking[M],Greenleaf Publishing Limited,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