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糧食產后損失700億斤,提升糧食收儲流通能力刻不容緩——
種好糧,更要儲好糧
保障糧食安全既要千方百計提高糧食總產量,也要加強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提升糧食收儲供應保障水平;既要保證種糧賣得出,也要保證吃糧買得到。
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我國糧食生產連續10年獲得豐收,但是糧食倉儲設施落后,物流通道不暢通,糧食產后損失巨大。據國家糧食局測算,我國每年糧食產后損失達到700億斤。2013年我國啟動實施了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簡稱“糧安工程”),著力全面提升糧食收儲和供應保障能力。
實施“糧安工程”,就是要打通糧食物流通道,修復糧食倉儲設施,完善應急供應體系,保證糧油質量安全,強化糧情監測預警,促進糧食節約減損,保障嚴重自然災害和緊急狀態下的糧食正常供應。最終目標是在全國建立設施先進、供給穩定、調控有力的現代糧食流通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糧食綜合流通能力和宏觀調控能力。
“糧安工程”實施以來,我國糧食流通能力建設得到明顯加強。全國糧食應急供應網點達到4.27萬個。在東北試點開通了白城—蚌埠、松原—岳陽2條散糧鐵路運輸線路,集裝箱散糧運輸試點進展順利。各級糧食部門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減少糧食產后損失。2013年,農戶科學儲糧專項新增171萬戶,累計達677萬戶,每年可減少糧食損失15億斤。
鼓勵多元化投資
“糧安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工程建設周期長,所需資金大,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各級財政。據了解,2013年國家發改委安排投資近35億元,用于糧油倉儲、物流、質檢、加工技術改造升級和農戶科學儲糧項目建設。去年,財政部也為“糧安工程”安排了重點建設資金,特別是將危倉老庫維修改造資金由4億元增加到10億元,帶動地方投入40多億元資金。
湖北省通過實施“糧安工程”,加快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倉儲物流基地建設。針對“糧安工程”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等特點,湖北省堅持多措并舉、多渠道籌資,加大省級財政投入、集中市縣配套資金、落實財稅支持政策、整合現有政策資金,將資金捆綁集中投入到糧食倉儲基礎設施建設和維修改造中,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建設“糧安工程”僅僅依靠中央專項資金和地方配套投入,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說,今年將創新“糧安工程”投資機制,除了管好用好中央補助資金,積極爭取地方加大投入,還要鼓勵和引導糧食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糧安工程”建設。投資渠道的拓寬,必將加快“糧安工程”建設的進程。
提升倉儲供應水平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說,要大力推進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力爭再用3年至4年的時間提前完成1000億斤倉容建設任務;抓緊打通“北糧南運”物流通道,提高西南、西北通道的卸載能力;抓好糧油加工業技改專項,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推進糧油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糧食儲運監管物聯網示范工程、數字化糧食物流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等項目研發試點;大力推進節糧減損,今年再為242萬農戶配置標準化儲糧裝具,啟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科學儲糧專項試點。
近年來,湖北省加快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倉儲物流基地建設,不斷提高糧食綜合保障能力。湖北省糧食局負責人表示,力爭到2020年建成全省政策性糧食收儲體系,建成14個重要物流節點,加快101個中心糧庫提檔升級,重點打造10個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區域性糧油產業園區,建成成品糧油配送中心100家,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糧安工程”的實施,能全面提升我國糧食倉儲、供應能力,又能促進農民增收、保障市場供給,將為我國糧食安全筑起一道堅固的屏障。
來源:經濟日報 2014年2月7日第八版